許修銨醫師-4D隱痕削骨手術

透過精密立體測量,在口內施作具X軸、Y軸與Z軸的3D空間手術,再加入口腔顎面權威-許修銨醫師的1D-Delicate精緻的美感規劃,及免去在意術後傷疤的擔憂,同時成就臉部輪廓協調美好的Delightful。

 

國字臉(或本壘板)是人類常見的顏面表徵。特色是臉部看起來方方的、腮幫子鼓鼓的、下巴短短平平的,就像樂高娃娃一樣。雖然可愛,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種臉型。國字臉不是疾病,但其對美觀的影響常令人感到困擾。因此改善國字臉也是正顎外科醫師的熱門治療項目。文/許修銨醫師

院內實際案例

造成國字臉的原因很多,可能是:

1. 單純咀嚼肌過度發育。
2. 顎骨垂直高度發育異常(通常合併咬合異常)。
3. 單純下顎骨過度發育,或上述1、2、3點合併發生。

不同的形成原因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單純咀嚼肌過度發育所造成的國字臉可以利用注射療程來改變肌肉體積與外型。由於顎骨垂直高度發育異常合併咬合不正引起的國字臉則必須採用正顎手術與齒列矯正來改善上下顎骨與牙齒的排列。而單純下顎骨過度發育導致的國字臉,才適合以削骨手術來改善。

下顎削骨手術,顧名思義,就是切除下顎骨過度發育的部分(通常是下顎骨角與下顎骨下緣)。

骨頭的切除量依據每個人的需求而有不同。但原則是重新塑造理想的下顎骨角角度以符合美觀(約呈120度),且重新建立下顎平面角(約呈30度),改善下臉部過短的視覺效果。

下顎削骨手術的傷口可以藏在耳後或是口腔內。因為口腔內傷口隱密性高,所以是現在較流行的手術方式。但口腔內傷口也有其缺點,其一是手術視野非常小,因此若醫師不熟悉解剖構造,則容易發生併發症,如:下顎骨折、下顎兩側不對稱或下顎凹陷等問題。其二是口腔內傷口會暫時導致口腔功能受損,但口腔內傷口癒合能力較身體其他組織來的快速,因此只會短暫的造成生活不便。

骨骼切除也有許多不同的技術。一般人較熟知的是V臉手術(V-Line osteotomy)、窄臉手術(splitting osteotomy)、下顎骨角切除(mandibular angle reduction)。 

在此不詳述各種手術方式差異,而是要告訴大家一個觀念:各種手術方式會被提出都有其適應症(indication),並不一定名稱比較炫或是新提出的手術就是最好的方式。

舉例:若國字臉的原因是下顎骨角很大或外展,但是下顎平面角度不錯,那流行的V臉手術可能對臉型改善幫助有限,甚至可能造成下臉過窄且視覺上拉長導致臉型怪異(蛇精男可能是一例),比較理想的方式會是單純的下顎骨角切除。因此,醫師會依據每個人不同的需求採用適合的手術方式。畢竟達到美觀才是最終的目的,不是嗎。

最後,也許你會說:「這不是我要的,我要的就是很尖很窄的臉,我要小臉,小臉比較可愛。」

我懂,因為我聽過很多類似的要求。

但我要很直接的告訴大家,「小臉」不見得適合每個人。我在雕塑臉型時,並不是只考量「臉」,還必須參考頸部、身材、身高甚至是個性。臉型最重要的元素是與全身的「協調性」,唯有整體的考量,才能打造出一張適合的「臉蛋」。若只單純創造某種特殊臉型,就好比小女生偷穿媽媽的高跟鞋一樣,鞋子很美,小腳很可愛,但卻兜不在一起(這是可愛的例子,但若發生在臉上,就不可愛了)。

為什麼削骨、正顎也要3D?

近年來3D影像技術、3D列印非常熱門,全球學界、業界與醫界都投入大量資源參與研發。台灣當然不落人後,最近由成功大學口腔顎面外科團隊研發出全球第一套全調式三維手術設計系統,不愧是台灣之光。

從前沒有3D技術時,醫師照樣執行正顎、削骨手術,效果也很不錯,但為什麼正顎削骨醫師願意付出高昂的成本採用3D技術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做個簡單的測驗,讓各位明白「眼見『不見得』為憑」,也順便說明3D對正顎、削骨手術的重要性。

問題一:這是什麼形狀?​

問題二:這又是什麼形狀?

真正的答案是它們都屬於圓柱的一部分。

是的,這就是傳統2D影像與先進的3D影像最大的差異。明明是個圓柱,但因為截面角度的影響,可能會使觀察者以為看到的是個長方形。2D的環境下,醫師只能看到一個個的「面」,再藉由經驗將這許多的「面」在腦中藉由「想像」與「猜測」組合成立體的結構。

什麼,「想像」與「猜測」?如果猜錯了,那不是很可怕嗎?沒錯,事實即是如此。當然,醫師受過嚴謹的解剖學訓練,不是毫無依據的猜測。但人體存在許多的變異,因此判讀2D影像,即使是受過嚴格訓練的醫師,仍有可能是瞎子摸象。

正顎、削骨手術需要精密的診斷與計算,加上顏面骨骼有特殊的圓弧與角度,精確的影像是基本要求。

3D影像可協助醫師能檢視不同的切面,且影像重組後,醫師可自由旋轉影像由各種不同的角度檢視骨骼的變異,除了能完整地檢視病人的顏面骨並精準的訂定治療計劃;客人也能在手術前,藉由3D影像的模擬更理解醫師的解釋內容。

在醫學美容領域裡,未接受口腔顎面外科訓練的醫師施行正顎這項複雜的治療時,多依賴矯正醫師訂定手術計畫;而口腔顎面外科許修銨醫師則親自的從以下步驟給予客人完整的療程規劃:

1. 個案資料收集。

2. CT掃描診斷分析建議。
3. 模型模擬與術式規劃。
4. 擬定治療計劃。會診齒顎矯正醫師,進行手術前齒列矯正(部分案例可略過手術前矯正步驟,直接手術)。
5. 手術過程中能一併考量並處理非專科醫師所熟稔的牙科學,如顳顎關節、缺牙重建等問題。
6. 透過良好的手術設計並精確執行手術計畫,可增加術後骨骼穩定,使客人提早術後齒列矯正時程,縮短整體治療時間。

2D時代的工具,病人的側顱照與正面照。不論側顱或正照都是多線條交互重疊,影像十分不清楚。沒受過訓練的人很難靠想像「重組」出病人的立體結構。即使是受過嚴格訓練的醫師,也往往因多重結構重疊感到苦惱。

口腔顎面外科醫師

台灣的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需經過至少五年的外科訓練,其中包含至少半年的內科學、重症醫學與急診醫學的輪訓。部分歐盟國家的要求更是嚴格,以德國為例,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必須先取得醫學學位,再完成牙醫學位才獲准進入口腔顎面外科訓練,因此,在德國取得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資格至少須耗費十六年的光陰。

為什麼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可以完美的執行正顎、削骨手術?

其實,任何外科醫師都可以執行正顎手術,但訓練背景不同,對操作技術及治療細節的專注力仍有差異。就像是每個人都會打棒球,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陳偉殷站上MLB成為大投手。

正顎、削骨療程繁瑣,非口腔顎面外科出身的正顎醫師,大多僅負責手術部分。但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從資料收集、診斷分析、模型設計、治療計劃到手術操作,每個步驟皆親自執行。簡而言之,就是開刀的醫師自己收集資料且設計治療,也因此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得以兼顧治療流程的每個細節。

常見問與答

1.削骨手術隔天可以開始進食流質食物持續5~7天經常用開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飲食後要用漱口藥水避免傷口感染。

2.削骨患者須戴頭套加壓,可減少出血腫脹的症狀及幫助組織貼合以達到良好的恢復效果。

3.削骨術後前三天因傷口尚未癒合,持續冰敷減少出血可使腫脹狀況降低,以冰袋冰敷,一天至少4~6次每次15~20分鐘。

4.術後三天傷口癒合開始持續熱敷,以毛巾或熱敷袋一天至少4~6次每次15~20分鐘促進代謝及血液循環,可使腫脹狀況迅速改善。

5.術後一個月內,臉部不可以用力按摩避免出血及減少皮膚鬆弛的後遺症。

6.術後一週內避免低頭過久劇烈運動或提重物情形。

7.術後一週飲食上避免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禁止菸酒。

8.由醫師安排削骨後回診拆線時間如傷口大量出血,嚴重疼痛或身體不適盡速回診就醫。

1.上削患者於手術後隔天回診換藥,一個星期後回診拆線。

2.上削患者因血水會從鼻腔及口腔等空腔排出,不需要裝引流管引流,腫脹程度較輕微,約1~2星期可以幾乎消腫。

3.下削之患者於手術後隔天回診換藥,因口內會加裝引流管讓血水排出以縮短恢復期,三天後須回診拆除引流管,一個星期後回診拆線。

4.下削患者加裝引流管,70%的腫脹會在1~2個星期消腫,外觀看起來像吃胖,剩餘的30%約在一個半月左右恢復。

5.削骨手術的腫脹與軟組織與骨骼剝離的技術較有關係,若是剝離的傷口較為平整可縮短恢復時間與降低出血量,以上狀況提供參考。

提醒您,此文章圖文內容僅使用於醫療資訊傳播用途。
以上內容所刊登照片皆為院內實際治療經驗內容,並經本人同意使用。
任何手術或治療皆有其風險,且成效因人而異,實際治療內容與改善程度請與醫師面對面評估。